deepseek:化工管道设计人员应该掌握些什么软件?
管道工程 • deepseelseek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332 次浏览 • 2 天前
一、核心设计与建模工具
CAD与三维建模
AutoCAD:基础二维制图,管道布置图、轴测图绘制。
AutoCAD Plant 3D:专为工厂设计的3D建模工具,集成管道、设备、钢结构模块。
Smart 3D(Intergraph/Hexagon):大型项目的主流工具,支持多专业协同设计。
PDMS/E3D(AVEVA):石油化工领域广泛使用,支持复杂工厂模型与碰撞检测。
CADWorx(Hexagon):集成应力分析接口,适合中小型项目。
流程与参数化设计
Plant 4D:结合管道ISO图、材料统计和3D模型,适合全流程设计。
二、应力分析与安全校核
管道应力分析
CAESAR II:行业标准,支持静态/动态载荷分析,符合ASME、API等标准。
AutoPIPE:集成化工具,擅长地震和瞬态分析,适用于核电和石化项目。
压力容器与规范校核
PV Elite:压力容器设计与ASME规范校核。
Codeware COMPRESS:快速生成符合规范的管道组件报告。
三、流程模拟与流体分析
流程参数辅助设计
Aspen Plus/HYSYS:用于工艺参数计算(如流量、压降),优化管道尺寸。
Pipe-Flo:管网水力计算工具,平衡泵与管道系统设计。
CFD流体仿真
ANSYS Fluent/CFX:分析流场、传热、气蚀等现象,优化特殊管道结构。
四、协同设计与数据管理
多专业协作平台
SmartPlant 3D(Hexagon):支持全生命周期数据管理,适合EPC大型项目。
Bentley OpenPlant:基于ISO 15926标准,支持云协作与开放数据格式。
模型审查与可视化
Navisworks:3D模型整合、碰撞检测与施工模拟。
LFM Viewer:轻量化模型审查工具,便于现场沟通。
五、文档与项目管理
文档与数据库管理
SmartPlant Instrumentation:管理管道仪表数据(如PID图)。
AVEVA NET:工厂数据仓库,集成设计、采购、施工信息。
项目进度控制
Primavera P6/MS Project:规划管道设计阶段的时间节点与资源分配。
六、新兴技术与扩展技能
BIM工具:Revit MEP(建筑类项目管道设计)、AVEVA E3D(工厂BIM)。
编程自动化:Python/VBA脚本处理重复任务(如材料表生成)。
云协作工具:Bentley iTwin、Autodesk BIM 360。
学习建议
优先掌握:AutoCAD Plant 3D + CAESAR II,覆盖基础设计与安全分析。
进阶方向:根据行业需求选择Smart 3D或AVEVA系列(石化/核电领域更倾向AVEVA)。
加分技能:掌握Navisworks模型整合与流程模拟软件(如Aspen)的联动应用。
通过以上工具的组合使用,化工管道设计人员能够高效完成从概念设计到施工交付的全流程任务,同时满足安全、成本与合规性要求。
deepseek:预测一下 AI 多久后会替代化工工程设计各专业工程师?
谈天论地 • 话梅糖官方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740 次浏览 • 2025-02-28 18:07
---
### **技术替代的阶段性预测**
1. **短期(5-10年):辅助工具普及**
- **场景**:AI将深度融入设计流程,承担重复性、计算密集型任务:
- 工艺参数优化(如反应器尺寸、管道布局的自动计算)
- 标准设备选型(基于数据库的智能匹配)
- 合规性检查(自动识别设计规范冲突)
- **工程师角色**:从手动操作转向AI工具管理,负责输入需求、审核结果及处理复杂决策。
2. **中期(10-20年):部分岗位自动化**
- **可替代领域**:
- 基础工艺包设计(AI生成初步方案,人类优化)
- 设备图纸绘制(AI根据参数生成三维模型)
- 文档自动化(技术报告、物料清单的智能生成)
- **关键限制**:需解决数据壁垒(企业间数据孤岛)、模型可解释性(如安全分析的AI决策依据)。
3. **长期(20年以上):有限替代与协同进化**
- **替代可能性较高的岗位**:标准化程度高的细分领域(如简单化工厂的模块化设计)。
- **不可替代的核心领域**:
- **创新性设计**(如新型反应路径开发、材料创新)
- **复杂系统整合**(跨专业协调、矛盾需求平衡)
- **伦理与责任归属**(安全审查、环境影响的最终决策需人类担责)。
---
### **人类工程师的不可替代性**
1. **经验驱动的模糊决策**
化工设计中存在大量非结构化问题(如客户需求矛盾、突发风险权衡),依赖工程师的直觉和经验。
2. **跨学科协同与沟通**
项目需协调工艺、机械、电气等多专业团队,并说服客户接受技术方案,人类的情境化沟通能力难以被AI复制。
3. **伦理与法律责任**
安全性和环保合规性需人类最终签字担责,AI无法承担法律风险。
---
### **行业变量影响时间表**
- **技术突破**:若通用人工智能(AGI)出现,可能加速替代进程,但化工领域的强安全性要求会延缓应用。
- **企业接受度**:大型跨国化工企业(如巴斯夫、陶氏)可能率先试点,中小型企业因成本滞后。
- **法规政策**:各国可能出台AI设计资质认证限制,保护工程师岗位。
---
### **结论:人机协同的长期共存**
AI将逐步替代化工工程设计中的**标准化、低创造性环节**,但工程师的核心价值将转向:
- **高阶能力**:需求分析、创新设计、风险评估;
- **AI管理能力**:训练领域专用模型、纠正AI偏差;
- **跨领域整合**:结合AI工具实现更高效率的设计迭代。
**完全替代的时间窗口极难预测**,但未来30年内更可能形成"AI处理80%流程,人类掌控20%核心决策"的协作模式。工程师需主动拥抱AI工具,将自身定位为"设计战略家"而非"绘图员",以确保职业竞争力。
deepseek 在化工行业里面的 pdms、e3d、sp3d 等三维建模软件中如何应用?
谈天论地 • 话梅糖官方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764 次浏览 • 2025-02-11 10:36
---
### **1. 设计自动化与参数优化**
- **智能参数匹配**
DeepSeek可通过自然语言指令解析设计需求,自动生成符合工程规范的管道参数(如管径、材质、压力等级),并与PDMS/E3D数据库联动,减少人工输入错误。例如,输入“设计一条DN200的酸性介质输送管道,材质需耐腐蚀”,模型可调用ASME B31.3标准库生成合规参数。
- **拓扑优化辅助**
结合强化学习算法,DeepSeek能基于流体力学模拟结果,对管道布局进行迭代优化。例如,在SP3D中分析压降分布后,AI可提出弯头数量减少或支管角度调整方案,提升能效10%-15%。
---
### **2. 多模态设计交互**
- **草图转三维模型**
通过图像识别技术,DeepSeek可将手绘流程图或二维P&ID转化为PDMS三维模型组件,并自动填充属性数据(如阀门类型、仪表位号)。实验显示,此功能可缩短初期建模时间40%以上。
- **语音驱动建模**
支持语音指令控制建模流程,例如:“在E3D中创建反应器R-101,直径5m,高度12m,材质SA-240 316L”,模型自动生成设备模型并关联材料库。
---
### **3. 智能合规审查**
- **规范冲突检测**
DeepSeek集成GB/T 20801、API 570等标准库,可实时扫描SP3D模型中的隐患点(如安全间距不足、支撑结构缺失)。某化工设计院测试显示,AI审查发现人工遗漏问题占比达23%。
- **动态规范更新**
通过联网模式获取最新法规(如EPA排放新规),自动更新模型审查规则,避免因标准迭代导致的返工。
---
### **4. 协同设计与知识管理**
- **跨专业冲突协调**
在PDMS多专业协同场景中,DeepSeek可分析管道与结构/电气模型的碰撞点,生成优先级排序的解决方案(如调整管道走向或修改梁柱标高),减少协调会议频次。
- **企业知识库集成**
将历史项目数据(如特殊材质应用案例、非标设备设计参数)向量化存储,建模时通过语义检索快速调用相似方案,提升设计复用率。
---
### **5. 本地化部署与性能适配**
- **轻量化模型部署**
DeepSeek-R1-Distill系列模型(7B/14B参数)可通过Ollama等工具本地化部署,在断网环境下实现敏感数据(如涉密装置模型)的安全处理,推理延迟控制在200ms以内。
- **硬件协同优化**
针对AIPC的高性能硬件(如24GB显存GPU),DeepSeek可并行执行多任务(如实时渲染+应力分析),显著提升复杂厂区模型的交互流畅度。
---
### **实施路径建议**
1. **分阶段整合**
初期聚焦规则明确的场景(如规范审查、参数生成),后期扩展至创新设计(如AI驱动的拓扑优化)。
2. **定制化训练**
基于企业历史项目数据微调模型,增强对特定工艺(如煤化工、LNG)的适配性。
3. **混合云架构**
敏感数据采用本地模型处理,通用任务(如标准库更新)接入云端DeepSeek-V3模型,平衡安全与效率。
---
### **挑战与应对**
- **数据格式兼容性**
PDMS/E3D的DGN/PCF等专有格式需开发中间转换层,可通过开发插件实现语义对齐(如将AI输出的JSON参数映射为AVEVA宏指令)。
- **人工复核机制**
AI生成方案需设置“红队验证”流程,例如对高风险设备(如高压反应器)的设计进行人工二次确认。
---
通过上述应用,DeepSeek可将传统三维建模效率提升30%-50%,同时降低设计错误率。企业需结合自身数字化基础选择切入点,逐步构建“AI+工程”的新型设计范式。
deepseek 可以替代设计人员画图或者建模吗?
谈天论地 • 话梅糖官方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696 次浏览 • 2025-02-11 09:21
---
### **1. 技术能力:DeepSeek在设计与建模中的潜力**
- **标准化绘图自动化**
DeepSeek可通过多令牌预测(MTP)技术生成设计文本或代码,并利用强化学习优化工程参数推理逻辑。例如,在BIM正向设计中,AI可自动生成管线排布方案,或根据规范自动调整构件间距,显著提升效率。
- **参数化建模辅助**
结合领域知识库(如建筑抗震规范、管线避让规则),DeepSeek能够生成合规的结构梁柱体系方案,甚至通过模拟仿真预测建造阶段的潜在问题,减少设计变更导致的浪费。
- **复杂场景的局限性**
对于需要高度创意或经验判断的环节(如建筑形态创新、复杂地质条件下的结构优化),AI目前仍依赖人工输入规则和数据,难以完全替代设计师的直觉与经验。
---
### **2. 当前应用场景:部分替代与效率提升**
- **低附加值任务的替代**
AI已能高效完成标准化绘图(如CAD图纸生成)、基础计算(如荷载分析)及设计审查(如规范冲突检测),错误识别率可比人工提升40%。例如,通过AI图纸合规性检查服务,企业可大幅降低人工校审成本。
- **高价值环节的协作**
设计师可借助AI工具快速生成多个备选方案,再基于专业判断进行优化。例如,在绿色建筑设计中,AI基于碳足迹数据自动生成低碳方案,设计师则聚焦技术整合与创新。
- **跨专业协同优化**
DeepSeek支持的云端协同平台可实现建筑、结构、机电等多专业数据实时同步,减少图纸版本冲突,但跨专业矛盾的最终协调仍需人工决策。
---
### **3. 未来趋势:人机协同而非全面替代**
- **技术边界扩展**
随着多模态能力增强,AI或进一步参与3D建模(如基于草图生成BIM模型)、设计优化(如通过强化学习迭代方案)等领域,但仍需人工设定目标与约束条件。
- **设计师的角色转型**
设计师将从重复劳动中解放,转向更高阶的职责:
- **AI训练师**:调校模型以适应垂直场景(如岩土工程数据特殊性);
- **方案策划者**:定义设计目标与价值导向(如零碳建筑的社会意义);
- **跨界整合者**:融合工程、美学与政策需求(如智慧城市多系统协同)。
- **行业生态重构**
开源生态(如DeepSeek社区)将推动技术平权,中小设计企业可通过AI工具缩小与头部企业的技术差距,但核心竞争力仍取决于“AI+领域知识”的深度融合。
---
### **总结**
DeepSeek在**标准化、数据驱动的绘图与建模任务**中已展现出替代潜力,但在**创新性设计、复杂问题决策**等领域仍需人类设计师主导。未来趋势是“**AI处理重复性工作,人类聚焦创造性价值**”,设计师需掌握AI工具使用能力,并强化跨界整合与策略思维,以适应人机协同的新范式。对于企业而言,投资“AI+工程”复合型团队建设,将成为在行业变革中保持竞争力的关键。
deepseek 回答:化工工程设计行业的前景
谈天论地 • 轻舞飞扬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388 次浏览 • 2025-02-08 09:40
1. 行业整体趋势:机遇与挑战并存
机遇:
绿色化与低碳转型:全球“碳中和”目标推动化工行业向清洁能源、节能工艺、碳捕集(CCUS)等领域发展,工程设计需围绕低碳技术(如绿氢、生物基材料、循环经济)展开。
新材料与新能源需求:新能源电池(锂电、钠电)、光伏材料(多晶硅、EVA)、半导体材料(电子化学品)等新兴领域爆发,催生大量高附加值项目的工程设计需求。
智能化升级:数字化设计工具(如BIM、数字孪生)、智能工厂(工业互联网、AI优化)的普及,推动设计模式从传统图纸向全生命周期服务转型。
全球化与“一带一路”:中国工程公司在海外市场(东南亚、中东、非洲)承接炼化、新材料项目的机会增加,尤其在技术输出和EPC总包领域。
挑战:
传统产能过剩:部分大宗化工品(如炼油、基础石化)产能趋于饱和,新建项目减少,依赖老旧装置技改或搬迁。
环保与安全压力:各国环保法规趋严(如欧盟REACH、中国“双碳”政策),设计需满足更高排放标准和安全规范,成本增加。
国际竞争加剧:欧美工程公司在高端技术(如特种化学品、专利工艺包)领域仍占优势,国内企业需突破核心技术壁垒。
2. 重点发展方向
低碳与循环经济:
氢能产业链(制氢、储运、加氢站)、CO₂资源化利用(制甲醇、聚合物)、生物质化工(可降解塑料)等领域的设计需求增长。
现有化工园区循环化改造(余热利用、废弃物协同处理)成为热点。
高端材料与精细化:
半导体材料(光刻胶、湿电子化学品)、新能源材料(隔膜、电解液)、高性能聚合物(特种工程塑料)等精细化产品的生产工艺设计需求旺盛。
小批量、高定制化的精细化工项目增多,对设计灵活性和工艺优化能力要求更高。
数字化与智能化:
数字化交付(Digital Twin)、智能工厂设计(自动化控制、数据中台)成为行业标配。
AI辅助流程模拟(如Aspen Plus优化)、模块化设计(预组装工厂)提升效率和成本控制。
3. 区域市场分化
国内:
东部沿海:聚焦高端新材料、精细化工产业升级,但环保限制严格,项目审批难度大。
中西部/东北:依托能源优势(如煤化工、天然气),承接产业转移,但需平衡经济效益与环保要求。
化工园区整合:小型园区关停,大型园区(如宁波、大亚湾)向“绿色化、智慧化”发展。
海外:
中东:依托廉价油气资源,发展炼化一体化项目(如沙特阿美炼厂扩建)。
东南亚:承接劳动密集型化工产业(如轮胎、塑料加工),配套工程设计需求增加。
欧美:聚焦碳中和背景下的技术升级(如电解水制氢、生物燃料)。
4. 企业竞争力重塑
技术壁垒:
拥有核心工艺包(如PDH、己二腈)或低碳技术专利的设计院更具优势。
跨界融合能力(化工+IT、化工+生物技术)成为差异化竞争关键。
模式转型:
从单一设计向EPC总包、运营服务延伸,提供全产业链解决方案。
中小型设计院可能面临兼并重组,头部企业通过收购补足技术短板。
5. 人才需求变化
传统岗位:工艺工程师、管道设计等基础岗位需求平稳,但需掌握数字化工具。
新兴岗位:
低碳技术专家(碳核算、CCUS)、数字化工程师(BIM、工业软件)、新材料研发支持。
国际化人才(熟悉欧美标准、海外项目经验)紧缺。
6. 风险与应对
政策风险:各国环保政策波动可能影响项目可行性,需提前布局低碳技术。
经济周期:化工行业强周期性导致设计业务波动,需拓展抗周期领域(如医药中间体、消费品化工)。
技术替代:新能源(如电动车替代燃油车)可能冲击传统石化产业链,需前瞻性布局新兴赛道。
总结
化工工程设计行业正从“规模扩张”转向“价值提升”,未来增长点集中于绿色低碳、高端材料、数字化服务三大方向。具备技术储备、跨界整合能力和国际化视野的企业将更具竞争力,而依赖传统模式的设计院可能面临转型压力。行业整体前景谨慎乐观,但需紧跟技术迭代与政策导向,主动适应变革。
科技引领打造勘察设计新质生产力
谈天论地 • zc12123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992 次浏览 • 2024-09-14 13:22
勘察设计行业作为社会服务业,伴随着我国高速的城镇化建设而得到长足发展,其发展态势和宏观经济息息相关,受国家基本建设政策影响较大,在当前的发展背景下更需要把握新机遇、直面新挑战,向高质量方向发展。面对新的形势及高质量发展要求,勘察设计行业要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以新技术、新要素、新动能打造产业新优势。
在新质生产力布局中,勘察设计想要直面挑战并破解难题,要从科技引领、高端要素集成、数字驱动产业升级,带动建筑业全要素效率提升,实现行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一、
科技引领,围绕产业链构建科技应用集成体系
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勘察设计行业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科技创新驱动、文化驱动,文化、人才、知识、技术、数据等要素成为新的决定性要素。需要遵循“创新第一动力”的空间规定性,提升科技创新是推进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强化科技创新赋能产业转型。
当前,要通过应用BIM技术、物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建筑全生命周期的信息化管理,提高勘察设计效率和质量。积极运用绿色低碳科技、绿色材料科技、数字科技、绿色新能源科技等,打造“1+N”科技创新赋能体系。
“1”,科技创新中心。构建数实融合的科技创新平台;通过产业互联网平台数字技术应用,拓展科技应用场景,整合科技创新要素;整合利用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检验检测机构等科技资源,共建一批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为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提供支撑和保障。以工程研究中心为载体,整合各类科技成果、专家智库、生态伙伴资源等,为政府、科研机构以及行业各类企事业单位提供科技创新服务的数字化平台,包括科技成果研发,科技成果评价、鉴定与检测,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科技成果产业转化以及相应资源导入,从而推动行业转型升级与高质量发展。
“N”,围绕绿色建筑、完整社区、区域能源、生态环境治理、市场环卫等细分产业/赛道,聚焦建筑绿色低碳技术、基础设施新材料、水生态环境修复技术、检验检测技术等进行突破。以设计为引领,促进项目全寿命周期的技术集成应用,构建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应用集成体系,实现科技创新系统赋能能力提升。
围绕创新赛道的产业链来部署创新链,构建工程技术科技集成体系。推进资源要素集聚,完善产业链协作配套体系,梳理建筑工程科技谱系,构建核心技术、专用技术、通用技术相互整合的技术体系,构建上、中、下游研发主体协同合作的技术创新生态。
二、
高端要素集成,线上线下资源深度整合与全面协同
围绕勘察设计行业,导入创意设计、数智技术、科技创新、溯源认证、职业教育、供应链金融的高端要素。建设勘察设计AI大模型,围绕市政、建筑、能源工程、生态工程等市场的多元化需求,提供标准化、个性化的“产品服务库”、细分专家知识域,推动勘察设计的产品AI重构,如AI智能设计、AI工艺设计、AI绿色采购、AI教育等软件包。
构建贯穿于设计创新活动全流程的“设计输入–设计分析–设计输出–设计执行”创新设计程序,构建“设计战略定位–用户需求分析–设计灵感采集–设计方案生成与评估–商业模式设计”创新设计方法体系,构建设计与设计师、甲方、施工企业、供应商等基于可视化平台的沟通体系,规避各专业冲突,优化设计方案,有效控制造价。通过平台“内嵌”的各种标准化管理体系、工艺库、构件库、模型库、标准库、项目管理等知识库,帮助产业链上下游的勘察设计中小企业、设计师创客提高设计效能。项目一旦投标,就可为设计师提供最好的图库、工艺以及最好的设计效果、最完善的设计。同时,数字设计和智能建造、集采平台和供应链平台全面对接整合,实现最佳的方案、最优的报价、最好的材料,最终实现“好项目、好材料、好设计,好价格、好质量”。
通过高端要素集聚,构建线上的数字设计平台,形成面向行业的资源组织与配置服务平台,实现线上线下资源的深度整合与配置,重构价值链,使设计具备产业链的整合性和带动性,具有“链主”价值,对整个产业链或者供应链中的大部分资源配置和应用具有较强的直接或间接影响力,成为推动产业深度转型升级的动力之一。
三、
数字驱动产业升级,重构勘察设计产业新生态
数字化转型强调以信息化、数字化技术赋能工程设计行业及企业管理创新,优化管理模式,重塑管理流程,持续完善企业管理、生产管理信息系统数据与功能的无缝集成,逐步实现工程设计行业全面数字化转型。
一方面,围绕勘察设计行业头部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建立数字设计平台,构建产业生态,实现产业价值链的重构和产业互联互通。同时,建筑设计企业要基于企业自身业务模式和产业链条,构建全过程设计生产的智能化管控平台。
另一方面,对于众多勘察设计行业中小企业来说,由于其缺乏实现信息化、数字化的财力和物力,要创造新的商业模式,搭建公共赋能平台,提供生产协同、项目管理、知识管理、人才共享、财务共享、合约法务、供应链金融、技术集成等综合服务,帮助生态链企业专心做好产品与服务,最终实现整个行业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实现商业生态重构和利益重新分配。
BIM技术应用。提升BIM设计软件性能,重点突破三维图形平台、建模软件、数据管理平台;加强设计标准化体系建设和数字赋能,完善BIM正向设计,强化协同设计,推动AI识图、智能设计研究,探索工程项目数字化交付,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在大型基础设施、市政工程、城市更新、公共建筑等方面,推进工程项目设计方案BIM交付,完善工程项目设计及竣工成果数字化交付体系。与此同时,积极推进智能化、标准化、集成化设计,建设资源配置合理、专业分工明确、数据交互共享、成果系统集成的网络化设计环境,积极探索跨组织、跨地域勘察设计协同工作新模式。鼓励勘察设计企业建立知识管理系统,收集设计方案、标准规范、设计图集等知识资源。积极推广知识图谱和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促进勘察设计智能化,不断提升勘察设计质量和效率。
设计协同。以BIM、VR、移动通讯等技术为手段,集成专业设计信息,深化设计信息、施工建造信息、运维信息的虚拟化模型作为统一载体,实现单个专业内、多个专业间以及多参与方的异地协同设计与互动,并基于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化设计、建造和运维模拟运行,形成工程勘察设计产品物理参数模型、项目管理过程模型、虚拟施工模型、虚拟运维模型等的“全过程数字化样品”模拟。提前预见并解决工程勘察、设计、施工、运维中出现的问题,以很小的代价和最快的速度实现全过程PDCA的虚拟执行和优化调整,将后期生产、施工、运维产生的风险与问题前置。通过“一键导出”数字化图纸、建材信息、虚拟施工模型、工序模型和项目横道图,通过工程勘察设计互联网平台和工程物联网系统,建立起工程项目全参与方的泛在连接。各方通过可视化的模型协作协同完成建筑工程的采购、施工、运维,更高效地实现全产业链的整合。
“设计+生产”协同。通过数字化平台,实现EPC项目的设计、采购、造价、施工的相关参与方实时在线协同,使业主、建设方、施工企业、工程咨询方在一个协同平台及时交流和协调,实现“设计造价一体化、设计采购一体化、设计施工一体化”,精准控制项目成本,实现勘察设计行业的全过程、全参与、全专业的协同。
四、
提高全要素生产效率,设计引领构建行业新质生产力
通过“平台+生态”的模式,以设计引领,实现设计+产业、全过程和全参与方等全要素集成。以设计+一体化、协同化系统集成,整合建设方、施工企业、材料商、运维商等上下游产业生态,实现设计育成到工程建设育成,改变生产模式,重构生产关系,促进商业模式变革,并参与到产业发展、产业规划等为供给侧改革服务的环节中,构建“平台+产业”新生态。
▌1. 以“设计+”推动全过程工程咨询
建立项目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体系,促进产业联动。鼓励引导勘察、设计企业积极发展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并与产业投资、投资金融等结合,形成一体化的服务。主要包括以下三个维度:
一是城市系统设计咨询服务,为城市提供系统解决方案的城市咨询,包括顶层设计,战略、产业、空间+X的系统规划,建设项目开发建设、招商引资、运营服务以及建成之后的产业运营、物业服务等。
二是建设项目的全过程设计咨询,包括前期的项目决策、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或评估、项目立项、项目审批等,开发建设期即全过程工程咨询的内容以及建成后运营期的运营服务、招商引资、产业运营、物业管理等。
三是工程系统咨询服务,包括从项目立项、可研、决策到项目建设过程的咨询、项目管理以及项目建成后的运营服务、物业服务等。构建“1+3+X”的全过程工程咨询体系,其中,“1”为全生命周期咨询管理服务;“3”是投资决策阶段、建设实施阶段和运维阶段;“X”是投资决策综合性咨询、工程勘察设计咨询、项目管理、物业管理咨询、运营管理咨询和社区管理咨询等。
▌2. 促进设计+产业融合发展
设计企业要发挥设计在智慧制造、智能建造上的新优势,提升我国基础设施水平、人居环境质量,促进工程勘察设计和工业设计跨界联动,向高端综合设计服务转变,推动设计服务领域延伸和服务模式升级。
以设计作为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桥梁、纽带,围绕创意设计、产品设计、工业设计、工程设计、绿色设计五大关键领域,通过数实融合,为实体经济服务,聚焦产业科技新趋势;将设计始终贯穿于城市发展的全过程,并将科技要素与地方特色资源紧密结合,重组生产要素、重构生产关系、释放生产力,形成区域平台经济、总部经济、结算经济等,最终推动区域发展、产业提升、企业转型、产品升级。
▌3. 推进设计+工程总承包模式
发挥以“设计+”主导的工程总承包示范项目引领作用,鼓励有条件的设计企业承接技术复杂的建筑工程、市政工程以及以工艺为主导的工业工程总承包项目,提升设计的科学性、安全性、精细度和施工便利性。
引导有条件的设计企业建立与工程总承包相适应的组织机构和管理体系,进一步转变生产经营理念和组织实施方式,培育工程综合服务能力,推动与国际化生产组织方式接轨。鼓励政府投资项目和国有企业投资项目优先采用工程总承包模式。
▌4. 设计+投建营一体化模式创新
系统整合项目参与各方资源,创造工程领域价值链供应体系,围绕工程设计、工程施工、市政运维,按照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理论,提供从策划、咨询、规划、设计、招标代理、勘察、采购、装修、施工、机电安装、项目管理、代建服务、建成运营等全过程或阶段性服务。发挥城市发展研究、产业投资运营、规划设计、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总承包等方面的全纵向一体化优势,强化技术集成创新并不断延伸产业链,提升落单能力和经营价值,提供专业领域的系统解决方案,探索创新投建营一体化等模式。
总之,勘察设计企业要通过科技引领、高端要素集成、数字驱动产业升级,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以新技术、新要素、新动能打造勘察设计新优势,带动建筑业全要素效率提升,构建勘察设计新质生产力,实现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本文来自《中国勘察设计杂志》公众号
8月份国民经济数据发布
谈天论地 • zc12123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891 次浏览 • 2024-09-14 11:52
2022年全国工程勘察设计统计公报发布!设计收入同比减少2.0%、工程总承包收入同比增长12.6%
谈天论地 • 轻舞飞扬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1541 次浏览 • 2023-11-16 16:08
根据公报,2022年,勘察设计企业营业收入总计89148.3亿元,净利润2794.3亿元。其中,工程勘察收入1077.7亿元,与上年相比减少2.3%;工程设计收入5629.3亿元,与上年相比减少2.0%;工程总承包收入45077.6亿元,与上年相比增长12.6%;其他工程咨询业务收入1014.5亿元,与上年相比增长5.2%。
原文如下
2022年全国工程勘察设计统计公报
根据工程勘察设计统计调查制度有关规定,我部对2022年全国具有资质的工程勘察设计企业基本数据进行了统计,现公布如下:
一、企业总体情况
2022年,全国共有27611个工程勘察设计企业参加了统计。其中,工程勘察企业2885个,占10.4%;工程设计企业24726个,占89.6%。
二、从业人员情况
2022年,工程勘察设计企业年末从业人员488万人。其中,从事勘察的人员16.2万人,与上年相比减少1.0%;从事设计的人员108.6万人,与上年相比减少0.5%。
年末专业技术人员235.5万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人员53.4万人,与上年相比增长7.1%;具有中级职称人员84.5万人,与上年相比增长4.7%。
三、业务情况
2022年,勘察设计企业工程勘察新签合同额合计1489.6亿元,与上年相比增长5.6%。
工程设计新签合同额合计7277.6亿元,与上年相比减少0.9%。其中,房屋建筑工程设计新签合同额2142.7亿元,市政工程设计新签合同额1078.6亿元。
工程总承包新签合同额合计65780.7亿元,与上年相比增长13.6%。其中,房屋建筑工程总承包新签合同额25575.5亿元,市政工程总承包新签合同额8266.9亿元。
其他工程咨询业务新签合同额合计1354.5亿元,与上年相比增长5.1%。
四、财务情况
2022年,勘察设计企业营业收入总计89148.3亿元,净利润2794.3亿元。其中,工程勘察收入1077.7亿元,与上年相比减少2.3%;工程设计收入5629.3亿元,与上年相比减少2.0%;工程总承包收入45077.6亿元,与上年相比增长12.6%;其他工程咨询业务收入1014.5亿元,与上年相比增长5.2%。
五、科技进步情况
2022年,工程勘察设计企业科技活动费用支出总额为2594.2亿元,与上年相比增长2.1%;企业累计拥有专利47.3万项,与上年相比增长23.8%;企业累计拥有专有技术8.6万项,与上年相比增长13.2%。
来源:住房城乡建设部官网
新形势下,工程设计公司该何去何从
谈天论地 • 轻舞飞扬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1404 次浏览 • 2023-11-10 09:09
一、新形势下的挑战与机遇
市场竞争日益激烈:随着国内外市场的不断开放,工程设计公司面临着来自全球范围内的竞争压力。竞争对手不仅拥有先进的技术和设计理念,还能够提供更具竞争力的价格和更优质的服务。
客户需求多元化:客户对工程设计的需求越来越多元化,不仅要求高质量的设计成果,还希望获得更全面的前期咨询、后期施工等一体化服务。这对工程设计公司的综合能力和服务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数字化转型势在必行: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迅猛发展,为工程设计公司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有力支持。数字化转型不仅可以提高设计效率和质量,还能够拓展新的业务领域和市场空间。
二、工程设计公司的应对策略
强化核心竞争力:工程设计公司应该专注于自身擅长的领域,不断提升设计水平和技术实力,形成独特的核心竞争力。同时,积极引进和培养优秀人才,打造高素质的设计团队,为客户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拓展业务领域:在巩固传统市场的基础上,工程设计公司应该积极拓展新的业务领域,如绿色建筑、智慧城市、新能源等新兴市场。通过跨界合作和创新,满足客户多元化的需求,抢占市场先机。
推动数字化转型:工程设计公司应该紧跟数字化发展的潮流,加强信息化建设,推动数字化转型。通过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提高设计效率和质量,降低成本,增强市场竞争力。
加强品牌建设: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品牌建设对于工程设计公司的长远发展至关重要。工程设计公司应该注重品牌形象的塑造和推广,提升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以品牌力量赢得市场和客户的信任。
三、结语
新形势下的工程设计公司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机遇,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不断创新、锐意进取。通过强化核心竞争力、拓展业务领域、推动数字化转型和加强品牌建设等应对策略,工程设计公司可以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需求,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共赢。